吴正恭

+收藏:http://wuzhenggon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一个“文艺复兴人”—多才多艺的吴正恭
2011-06-09    浏览(1447)    作者:吴正恭    来源:吴正恭 官方网站

在美国学习生活了近18年后,2003年2月,画家吴正恭(其在美国的英文名字是Christopher Wu)回到中国,并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除了美术基础课外,同时开设西洋美术史课程。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2004年6月3日《上海英文星报》在一篇标题为“文艺复兴人”的人物专访中,对于吴正恭作了如下的概括:

尽管他的教育背景带有十分灿烂的光环,但他却是个自学者;尽管他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他却是个天生的带有某种最纯粹的柏拉图式思想的西方思想者;尽管他生活在现代社会,但他却沉浸在古代世界中;尽管他以画家而著称,但他却认为自己远远不只是个画家,因为他的思维是如此地富有逻辑性,所以与其说他像是个“迪俄尼索斯式”的狂放的艺术家,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阿波罗式”的理性的学者。

吴正恭1961年6月9日生于上海。作为一个少年神童,他在童年时代就已显示了在绘画方面极其特殊的天赋与才能。1973年参加上海市美术馆举办的上海市少年儿童画展,他所画的三张画居然在评审时引起争议,但最后因风格过于成熟,技法过于完善,使得当时绝大多数评委无法相信它们是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之手而落选。但不管怎样,从下一年开始直到1978年,吴正恭每年都有作品在上海市美术馆举办的学生画展中展出。其作品早在小学和初中时就已上了两次电视,其中的一次,上海电视台在当时录像设备落后而无法在人民公园中同时对两个舞台进行实况转播的情况下,只能以吴正恭事先在彩排期间早已完成了的一系列画面,作为对另一舞台演出的“实况转播”。1978年夏获上海市中学生美术竞赛第一名,同年9月,中学未毕业,即跳级(当年全国仅三人获此文化部之特许)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

1985年7月,吴正恭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一年后,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他的作品陈列在贝弗利山庄的有着136年历史的沃利·芬德利画廊(Wally Findlay Galleries)。1986年夏,一个极其成功且有魄力的经纪人和出版商大卫·莱斯特(David Lester,他的Serendipity Galleries,即使不能说是当时美国,至少也是整个西海岸发展得最快的画廊),要求吴正恭和他签订一个独家代理和出版其作品的合同,因为他发现吴正恭几乎“能画任何东西,从风景到静物到肖像,从古典到印象派风格,从油画到水彩画,而且出手极快”。他开始为画廊工作,并因此回绝了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所给予的外国学生奖学金。但遗憾的是,由于他在合同的期限上坚持“一年加二年选择”而不是画廊所希望的“五年独家代理”,吴正恭最后没有在莱斯特早已签了字的合同上签字,他与画廊的合作关系最后也就因此而告终。

1987年5月,吴正恭第一次去东海岸时,在纽约57街上的大中心艺术画廊(Grand Central Art Galleries)里,他给画廊当时的主管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看了一些作品的照片。考克斯于是就安排陈丹青几天后去他的办公室看吴正恭的画。就在他的办公室里,吴正恭碰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最著名的画家,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陈丹青。詹姆斯告诉陈丹青,吴正恭精湛的技艺以及全面性,使他感到震惊,他说:“以前我只知道中国有个陈丹青,现在我才知道中国还有个吴正恭。”陈丹青也是为数极少的几个真正能够赏识吴正恭才能的中国画家,他们俩人因此后来成为朋友。

1987年9月,吴正恭进入了创立于1805年,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在校期间,曾获“卡佩尔奖”、“莫里斯·布莱克本风景画奖”、“法兰西斯·伯格曼纪念奖”及“凯瑟琳·格兰特纪念奖”。除了那个现已去世,曾当过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校友会主席和夜校校长的罗斯韦尔·韦德纳(Roswell Weidner)外,吴正恭是至今已有141年历史,费城最老最大的纽曼画廊(Newman Galleries)当时所代理的唯一的一个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的在校学生,而韦德纳则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在校教师。韦德纳在课堂上第一次看到吴正恭的画时,感到十分惊讶:“你画得比我好,为什么还要到我班上来?你为什么还要上这个学校?”他这样问吴正恭,并表示他如果仍然还有权的话,一定请吴正恭当学院的教师,但遗憾的是,他当时已不再有那样的权力。1990年5月,吴正恭毕业后移居纽约。

1995年至2004年,吴正恭成为创立于1942年,肖像画行业中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纽约肖像画廊(Portraits, Inc.)的专业画家。他的三张静物画,现在画廊主人玛丽安·麦金尼(Marian MacKinney)的私人收藏中。1998年5月,美国最大的艺术出版公司之一的斯卡法现代艺术集团(Scafa Modernart Group,现为The Art Publishing Group的一部分)与吴正恭签约出版poster(一种印刷精美,尺寸较大的印刷品),其中的一张画面《法国花店》成为2001年度的畅销画(bestseller)。

1999年至2003年,吴正恭成为上海经营传统字画的积玉斋·中雅画廊唯一正式代理的画西洋画的“在世”画家(其他的则是清一色画中国画的“古人”或“故人”),并开设专厅,全年展示其作品。今年年初开张的上海冠中画廊,最近也为吴正恭开设了专厅,并将成为其作品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总代理。

近年来,国内24种以上的书籍、报刊杂志,曾先后92次(其中《新民晚报》58次)对于吴正恭的经历和作品作过报道和介绍,其作品曾入选国内外出版的21种图录与画册。

回顾自己所受的教育和艺术训练,吴正恭坦率地表示他并没有从学校和老师那儿学到什么东西:“我是从临摹开始学画的。既然没有人能够画得像欧洲古典大师那样好,我就通过画册上的印刷品来学习他们的技法,除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从来就没有追随过任何一个中国画家,因为我始终认为要成为最好的,唯一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最好的。”就是那种“取法乎上”与“眼高手低”的学习方法,使得吴正恭的绘画达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层次与境界。

显然,吴正恭的画风乃是一种不同欧洲绘画大师风格的综合与集成。事实上,其肖像画中的高贵与典雅根植于提香、鲁本斯、委拉斯凯兹和凡·代克;其静物画的主题与兴趣来自于夏尔丹和马奈;其风景画的色彩和手法则源自于柯罗、杜比尼、莫奈与西斯莱。他画面中的那种难于用语言来表达的恬静与雅致,尤其是肖像画中的精神与气息,变得越来越像安格尔,尽管他从来不曾临摹过安格尔的画,甚至连一张素描也没有。“当我在中学时代第一次看到希腊雕刻的印刷品时,我感到十分惊叹,后来温克尔曼对于希腊雕刻的著名评论‘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也就成了我的信条。”也许就是这种第一印象,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于古典美的追求。

正是吴正恭以他的那种对于绘画极其特殊的天赋与敏锐的感觉,那种对于分寸感的恰当的把握能力,那种有别于中国其他画家的特殊的文化与教育背景,那种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文化素养,那种不同于绝大多数现代画家的独特的审美情趣,那种“学者型艺术家”的“阿波罗式”的理性气质,那种对于“古典美”—“理想美”的特殊的敏感性,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典雅”,以及那种自然和本能的“洋派”、“洋味”、“洋气”与“贵族气”—一种建筑在欧洲传统绘画基础上的“吴正恭风格”—不仅使它显得那样地独特,而且迥然不同于任何一个其他的中国画家。

事实上,那种在风格上与任何一个中国画家毫无师承关系,不属于任何流派,似乎也难以归类的“吴正恭风格”,从那些显得“冗长”的画面标题开始到表现手法,都强烈地显示了一种源于欧洲古典传统的纯正趣味。严谨与完整的构图,单纯与简洁的造型,明亮与和谐的色彩,含蓄与内敛的用笔,理性与节制的画风,看似“冷漠”的表现手法,单纯与平面化的处理,使画面显得朴实无华且有着某种强烈的形式感,看似精致细腻的画面,不仅画得十分轻松,而且没有任何修饰之痕迹。

不同于绝大多数中国(写实)画家的是,尽管在吴正恭的画面中从来就没有任何张扬的激情,也没有丝毫的“戏剧性”和“文学性”,更没有那种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多愁善感的“怀旧情绪”或“乡愁情调”或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浪漫气息”,但他的画面却始终流露出某种十分朴素的情感,和一种难于用语言来表达,然而却是吴正恭画面中所特有的清明恬静,高贵典雅—一种既古典,但又不失现代感的精神与气息。

吴正恭对于音乐的迷恋同样也是如痴如醉的。作为一个天生的只对“纯艺术”感兴趣的人,他感到惟有用“当时乐器”或“原本乐器”(period or authentic instruments)演奏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音乐才是令人满意的真正的阳春白雪。他所收藏的早期音乐,尤其是从蒙特威尔地到巴赫和亨德尔的巴洛克音乐唱片,无疑是中国大陆上最全面的,因为那些曲目,不仅包括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专家才知道了的曲目,而且尚有许多“世界上首次录音”(多半也是唯一的录音)以及无数的“绝版唱片”,而那些唱片,绝对都是中国大陆上任何地方所没有的。此外,他所收藏的唱片中的极大部分曲目,都是“全集”,因为他的购买乃是按照每一个作曲家的作品全集来的。他并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比较并“审查”了众多不同的版本,因为演奏的“可靠性”(authenticity)和演奏的质量是他最为关切的。

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吴正恭还收藏了大量的美术和音乐方面的书籍。他在某些领域内的藏书,就质量而言,远远超过了中国各大公共图书馆的总和。他甚至购置了一般个人很少问津,英文中最大的音乐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和34卷本的最大型的艺术百科辞典《艺术辞典》。

吴正恭几年前开始写作,现为《新民晚报》“夜光杯”和“典藏鉴赏”与“博物剪影”等版面的撰稿人。他以白话文所写的文章,时而夹杂一些上海方言,并带有明显的英文语言的影响,在好多方面显得独一无二。雄辩的内容、严密的逻辑、精确的描述、确切的内容、节制的情感、朴素的语汇、和协的声韵、对称的结构、严谨的形式,使他的文章在风格上显得十分自然,且毫无修饰之痕迹,尽管那种“自然”往往是经过十分精心的雕琢。他对于写作的理想是“最深邃的思想要以最浅显的语言来表达”,并且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由“最好的字的最好的排列”加上“最好的句子在最好的上下文”组成。

吴正恭的这种沉迷于过去以及对于“古典美”的追求,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奇怪。他似乎就像一个出生在十九世纪之前的人的再生。他那“阿波罗式”的理性倾向,使得他更像是一个渊博的学者而不像是一个艺术家,因而完全可以称他为“学者型艺术家”或“有学问的艺术家”。“anachronism”(时代误植或不合时代的人)—一个编年史上的错误—则是他喜欢用来形容自己的词语,确实,吴正恭就像是一个过去时代的人,十分不协调地回复到了现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人,即多才多艺的人)—一个有着广泛兴趣,并在好多领域都是专家的人—也许是可以用来形容吴正恭的一个最恰当的字眼。

标签:文艺复兴人,多才多艺,吴正恭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